(资料图)

从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本、学术论著、实践操作等方面来看,教育者对“劳动教育”的理解呈现出多样性:有的人理解为“五育”之一;有的人理解为“爱劳动的教育”,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、劳动态度、劳动习惯;有的人理解为“会劳动的教育”,强调劳动的技术一面;有的人理解为通过劳动活动去育人,让学生参加多种劳动实现全面发展。其实,劳动教育有不同的含义和定位,我们需要全面理解、认真区分。

第一,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劳动教育。关于德育的主要内容,尽管各种版本的教育学教科书略有出入,但是基本都会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、革命传统教育、劳动教育、传统美德教育等。其中的劳动教育,主要指的就是关于劳动的观念、情感、态度、习惯等方面的教育。

第二,作为学校教育途径之一的生产劳动。学校教育有三大基本途径,即课堂教学、课外校外活动、学校组织的生产劳动,学校各方面的教育目标都要通过这三条途径的结合互补来达成。让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,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基础,增加学生投身劳动创造和社会建设的体验,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效果。但是,如果为了强调劳动教育,把劳动教育理解成学校组织的劳动,认为只有通过这种“劳动教育”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,反而会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,违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。

第三,作为“五育”之一的劳动技术教育。在新中国的教育学概念中,源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“五育”早已有之,最初的“劳动教育”是从马克思的“教育三件事”发展而来,叫作综合技术教育。综合技术教育是马克思基于现代大机器生产提出的,强调传授有关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、基本技术、基本工具的使用和管理。鉴于当时生产劳动的技术基础情况,我国没有简单地将凯洛夫教育学中的“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、综合技术教育”直接搬过来,而是将其中的“综合技术教育”改为“基本生产技术教育”。后来,“基本生产技术教育”又变为“劳动技术教育”“综合实践活动”等出现在“五育”之中。这些代换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些人不了解“五育”,不知道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本来就有“劳动教育”,由此也就导致在新时代重新强调劳动教育时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。

与劳动教育有关的三种含义现在往往被合并在一起,导致一些教育者在谈论劳动教育时侧重点不同,由此也出现了一个问题:把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途径“学校组织的生产劳动”当作“五育”之一。从党和国家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来看,劳动教育应该既包括“爱劳动的教育”,也包括“会劳动的教育”,如果能将“爱劳动的教育”与“会劳动的教育”相对区分开,不但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,在操作层面也会更加方便。

面对劳动教育的“德育倾向”和“技术倾向”,我们可以尝试将作为德育内容的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区分开。从师资条件来看,让一名教师把德育倾向的劳动教育与技术倾向的劳动教育合为一体,恐怕会出现许多问题;从教育内容来看,多种含义的劳动教育合在一起,往往会给课程建设、课堂教学带来困难;从培养目标看,“爱劳动的教育”重视体力劳动,让学生出力流汗,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,而“会劳动的教育”更加重视现代生产劳动的科学技术基础,努力提高劳动教育的科技含量——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专门强调“综合技术教育”的重要原因。

(作者系西南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、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