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经陶瓷信息网的书面允许,禁止转载本文,否则视为侵权。


【资料图】

产能过剩,内卷加剧,陶瓷企业赚钱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。而新建、改建超长宽体大线正成为越来越多陶企新的生存之道。

几年来,瓷砖单线产能不断刷新纪录。先来看一组媒体报道的数据——

2月13日,中裕企业智能生产线窑炉点火,该线主打750×1500mm、900×1800mm等规格陶瓷大板,日产能达40000+平方米。

5月26日,全圣集团恩平基地日产50000平方米高端全智能中板窑炉点火。

6月18日,金利源陶瓷9号智能中板生产线点火,该生产线主要生产400×800mm系列产品,日产能达40000平方米。

9月7日,夹江县岩博仕陶瓷日产40000平方米高端智能岩板线点火。

11月13日,广西恒希建材有限公司日产65000平方米中板抛釉砖生产线点火。同在广西产区,纯一陶瓷2021年11月点火一条800×800mm全抛釉瓷砖生产线,日产能达50000平方米。

根据《陶瓷信息》统计,瓷砖生产大线在河北产区最为突出和典型,其中赞皇县目前拥有14条生产线,日产能全部在3万平方米以上,日产能超过5万平方米的有8条生产线,平均单线日产能5.31万平方米。该产区有一条抛光砖生产线日产能达9.5万平方米,另有一条大理石瓷砖生产线日产能达9万平方米。

在这之前,还有一条更惊爆的消息,2022年4月,华信公司和沙特·旺康集团正式签约,其中1#线抛釉砖项目窑长千米,日产10万平方米。

窑炉越建越长,300米、400米、500米……1000米,没有最长,只有更长。

产能越来越大,2万方、3万方、5万方……10万方,没有最大,只有更大。

与此同时,我们也发现另一种现象:

2月22日,诺贝尔九江基地高端全抛釉生产线点火,该线主要生产800×800全抛釉,设计日产量25000平方米。

4月19日,东鹏永川基地 8#线智能生产线举行开工仪式,该项目主要生产750×1500mm全抛釉,日产达22000平方米。

不仅仅是诺贝尔、东鹏,包括蒙娜丽莎、马可波罗近年来新建成的许多传统砖生产线,单线日产量基本在2.0-2.5万平方米之间。而许多陶瓷厂的老线,尤其是那些多次技改却未彻底重建扩产的老线,其窑炉长度大多在200-300米之间,甚至还有100多米长的窑炉,日产量只有数千平方米。

单线产能之所以相差两三倍甚至更多,这里面既有窑炉、压机、釉线等核心装备的不同,还与产品品类、规格,尤其是吸水率等关键指标相关联。

形象展示 图文无关

抛开品类、规格谈产量,没有任何意义。吸水率越低,产量越小;规格越大,产量越小。通常情况下,瓷片的单线产能要远高于常规的抛釉砖和仿古砖,而800×800mm及以下规格的产量,又远大于大规格的陶瓷大板、岩板。目前,国内最先进的双层窑炉岩板生产线,日产量也只有1.5万平方米左右,更多的生产线日产量都在1万平方米以下。

吸水率是影响单线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国家标准规定,瓷质砖吸水率≤0.5%。吸水率越低,瓷砖的内在品质就越好。一线品牌为了控制产品品质,吸水率通常都控制在“双零”水平,属于超低吸水率,因此其烧成周期相对较长,产量不可能拉得很高,而一些二三线品牌,其吸水率则刚刚满足≤0.5%的国标,甚至有许多企业的产品吸水率在0.5%以上,其烧成周期短了,产量自然就上去了。

窑炉越长、越宽,其产量就越大。而产量越大,成本就越低。这是许多陶企热衷于通过技改、新建宽窑大线的根本动力。但是,许多企业在追求产能规模和低成本的同时,也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。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业内人士不时发出瓷砖质量越做越差的原因所在。同样的产品、同样的窑炉,为什么头部企业的产量那么小,而二三线品牌的产量又那么大?这里面不仅仅是装备之间的差距,更多的是产品品控标准的差距。

窑炉是不是越长越好?产量是不是越大越好?答案肯定是否定的。随着装备技术的提升和烧成工艺的完善,瓷砖生产效率更高,单线产量更大是肯定的。但在烧成技术没有根本性突破之前,揠苗助长式地拉大产量,牺牲的只能是产品品质。

就目前的瓷砖生产技术而言,不同规格、品类的产品,往往有着最合适的窑炉长度。超出合理的范围,一味追求宽窑大线,只能说是一种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低成本恶性竞争。

作者 | 王力 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